培养目标
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承与创新技能文明,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,良好的人文素养、科学素养、数字素养、职业道德,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一定的国际视野,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,具备一定的技术研发与改造、工艺设计、技术实践能力,能够从事科技成果、实验成果转化,能够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、提供中高端服务、解决较复杂问题、进行较复杂操作,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,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,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,面向通用设备制造业、专用设备制造业、金属制品业、汽车制造业等行业的材料成型与改性工程技术人员、模具设计工程技术人员、焊接工程技术人员、铸造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,能够从事材料成型与改性工艺技术研发、成型生产工艺编制、工装设计、模具研发与设计、生产线设计、技术管理、材料成型中高端产品制造和质量控制等工作的高端技能人才。
培养规格
本专业学生应在系统学习本专业知识并完成有关实习实训基础上,全面提升知识、能力、素质,掌握并实际运用岗位(群)需要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,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总体上须达到以下要求:
(1)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、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;
(2)掌握与本专业对应职业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、行业规定,掌握绿色生产、环境保护、安全防护、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,具有质量意识、环保意识、安全意识和创新思维;了解相关行业文化,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,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,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;
(3)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语文、数学、外语(英语等)、信息技术等文化基础知识,具有扎实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,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;
(4)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、文字表达能力、沟通合作能力,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,学习 1 门外语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;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;
(5)掌握材料科学、工程力学、机械设计理论、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,具有较强的整合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;
(6)掌握工程材料理化检验、金相检验、力学性能检测及材料现代分析测试等技术技能,具有产品质量检验、生产现场质量控制的实践能力;
(7)掌握材料成型工艺及工装设计等技术技能,具有材料成型工艺及工装设计、工艺编制以及材料成型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能力;
(8)掌握材料成型设备、液压与气动、电工电子技术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技能,具有材料成型设备保养与维护等方面的实践能力。
(9)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,具有适应本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的数字技能;
(10)具有从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中高端产品制造、产品制造过程监控、解决现场技术问题和生产现场较复杂问题的能力;
(11)具有参与制订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规程与技术方案的能力,能够从事技术研发、科技成果或实验成果转化;
(12)具有探究学习、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,能够适应新技术、新岗位的要求;具有批判性思维、创新思维、创业意识,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;
(13)掌握身体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至少 1 项运动技能,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标准,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、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;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;
(14)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,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、审美能力,形成至少 1 项艺术特长或爱好;
(15)树立正确的劳动观,尊重劳动,热爱劳动,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,弘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弘扬劳动光荣、技能宝贵、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。
课程设置
专业基础课程:
金属工艺学、工程力学、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、机械设计基础、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、液压与气压传动、电工与模拟电子技术、材料科学基础、金属热处理。
专业核心课程:
铸件成型原理、铸造工艺及设备、铸造合金及熔炼、焊接冶金与金属材料焊接性、焊接结构生产、金属塑性成型原理与工艺、塑料成型工艺及设备、增材制造与快速成型、三维造型与数值模拟、电气控制与PLC技术、智能生产线控制技术。
专业拓展课:
特种铸造、智能制造技术、材料分析方法、造型材料、热处理工艺及设备、焊接检验技术、焊接方法与设备、焊接机器人技术、焊接标准解读、微电子封装与微连接技术、锻造模具设计、冲压模具设计、塑料模具设计、模具制造技术、模具全生命周期管理等。
实践性教学环节:
(1)实训
在校内外进行机加工、机械设计基础、电工电子、液压与气动、铸造、焊接、锻压与注塑成型、热处理、三维建模与虚拟仿真、无损检测、理化测试、增材制造等实训,包括单项技能实训、综合能力实训、生产性实训等。
(2)实习
在装备制造行业的铸造、锻压、焊接、热处理等企业进行实习,包括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。
上一页:智能制造工程技术(专业代码:260102 培养时长:四年) |
下一页: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(专业代码:260702 培养时长:四年) |
南昌职业大学 版权所有 赣ICP备15004836号-1